• EN
  • 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介绍
    • 历任领导
    • 现任领导
    • 机构设置
  • 师资队伍
    • 全职教师
  • 人才培养
    • 本科
    • 硕士
    • 博士
    • 留学生
    • MEM
    • 博士后
  • 科学研究
    • 科研动态
    • 科研平台
    • 学术报告
  • 校友天地
    • 历年毕业生合影
    • 校友活动

科学研究

  • 科研动态
  • 科研平台
  • 学术报告
  • 科研动态

  • 首页  科学研究  科研动态
  • 科研速览│我院陈佳炜老师荣获《Engineering Structures》2024年度最佳论文奖
    近日,我院陈佳炜老师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土木工程领域国际著名期刊《Engineering Structures》(中科院1区,Top期刊)发表题为“Full-scale shaking table tests of cross-laminated timber structures adopting dissipative angle brackets and hold-downs with soft-steel and rubber”的研究论文荣获该期刊2024年度最佳论文奖。该成果由我校与同济大学、日本西工业大学合作完成,我校为第一完成单位。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正交胶合木结构是近年来受全球范围关注的新型低碳结构体系之一,具有装配化程度高、抗侧力刚度大、抗火性能好等诸多优势,但现阶段常用的金属抗剪和金属抗拉连接件存在损伤模式不合理、耗能与变形能力不足等提升空间,限制了其在高烈度区的推广应用。为此,论文基于前期研发的新型“软钢+橡胶”双重耗能抗剪和
    了解详情
  • 科研速览│我院李扬涛老师在《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系列研究成果
    近日,我院魏洋教授团队李扬涛老师联合河海大学赵海涛、包腾飞教授团队及上海遨拓深水装备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在人工智能与计算机视觉技术应用于水下混凝土构筑物缺陷检测领域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已在国际权威期刊《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等发表,相关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西藏自治区科技计划等项目资助。研究团队聚焦涉水混凝土结构水下缺陷智能检测关键问题,围绕数据库构建、识别算法创新与水下机器人平台集成,取得以下四方面重要进展:涉水混凝土结构缺陷数据库构建针对大坝、桥梁、水工隧洞等涉水混凝土结构在长期服役过程中存在的隐蔽性病害难以被传统人工检测和工程物探手段准确识别的问题,研究团队从病害成因与类型出发,融合实地采集、开源信息整理及物理模型实验等多种手段,系统构建了涵盖裂缝、凹陷、骨料外露、坑洞等多类典型缺陷的图像数据库SD-ImageNet。该数据库为后续智能识别模型的训练与泛化提供了高质量
    了解详情
  • 科研速览│我院毛鹏教授团队在《Computers & Industrial Engineering》发表研究成果
    近日,我院毛鹏教授团队在工程技术领域国际知名期刊《Computers Industrial Engineering》(中科院Top期刊,影响因子6.7)上发表了题为“A novel dynamic model for evaluating metro microenvironmental health vulnerability based on deep learning”的研究成果。我院博士研究生刘慧为第一作者,硕士研究生周逸芳为第二作者,毛鹏教授为通讯作者。我校为本研究的第一完成单位,该成果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近年来,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地铁微环境的封闭性、高人流密度及复杂污染物传输机制导致健康脆弱性问题日益突出。传统评估方法存在时效性不足、数据静态化等局限,难以动态捕捉多维风险因子的非线性关联。针对这一难题,论文提出了一种融合虚拟仿真与深度学习的智能评估框架。论文通过文献分析与专家论证,构建了涵盖环境、人员、设备、管理的四维地铁微
    了解详情
  • 科研速览│我院丁一老师在《Journal of Building Engineering》发表研究成果
    近日,我院丁一老师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土木工程领域国际知名期刊《Journal of Building Engineering》(中科院2区,Top期刊)发表了题为“Retrofitting circular RC columns using UHPC jackets reinforcedwith stainless steel mesh in the plastic hinge region”的研究论文,我院魏洋教授为通讯作者,我校为第一完成单位。该成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随着既有建筑存量持续增长,基础设施全寿命周期的可持续问题已成为工程界关注焦点。钢筋混凝土柱作为建筑结构的重要受力构件,由于设计规范的更新、长期使用中材料的老化、恶劣环境的侵蚀和施工误差等因素导致其安全可靠性降低,因此发展高效可靠的抗震加固方法具有重要意义。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是一种新型水泥基复合材料,因其超高强度、优异的耐久性以及与普通强度混凝土良好的粘结性能而成为一种
    了解详情
  • 学术交流│南林桥梁团队参加十一届桥梁与隧道工程学科建设研讨会
    2025 年 4 月 25 日至 27 日,第十一届桥梁与隧道工程学科建设研讨会在湖南长沙举行。本次研讨会聚焦桥梁与隧道工程学科的前沿动态、建设经验及发展方向,旨在促进学科交流合作,推动行业进步。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科研机构以及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桥隧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议题。南京林业大学太阳集团城官网1407桥梁团队应邀出席会议,魏洋院长在会上作了题为《双碳战略下南林土木工程学科特色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大会报告,系统介绍了南京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科的特色发展路径、举措与成效,引发与会者的广泛关注。  南京林业大学太阳集团城官网1407的前身为1952 年开设的森林工程专业,1997 年正式成立太阳集团城官网1407。在学科建设方面,土木工程学科作为学校 “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支撑学科之一,与林业工程等优势学科深度交叉融合,逐渐形成了以竹木结构和绿色建养为特色的学科发展路径,2024年成功获批一级学科博士点。  在双碳战略背景下,学院紧密围绕绿色低碳发展的时代需求,聚焦竹木结构、道路桥梁建造与运维等关键领域,多项举措,推动学科特色发展。推进省级以上平台建设,先后获批江苏省公路智能检测与低碳养护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江苏
    了解详情
  • 科研速览│我院魏洋教授团队在《Engineering Structures》《Thin-Walled Structure》等国际期刊上发表系列研究成果
    近日,我院魏洋教授团队围绕重组竹这一生物质复合材料在传统混凝土结构或钢结构中的应用,在国际期刊《Engineering Structures》《Thin-Walled Structure》等发表了系列研究论文。成果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重组竹作为一种以竹纤维为基材的新型复合材料,在土木工程结构中具有显著的节能减排优势。针对其优异的顺纹方向力学性能,系列研究主要聚焦于以下应用方向:在混凝土结构中替代纵向抗拉钢筋及抗剪箍筋;用作钢结构的增强,作为钢结构梁中防止翼缘屈曲失稳的加劲肋;以及与型钢组合形成优势互补的竹-钢组合结构。为了探究重组竹作为钢筋的替代材料在传统混凝土结构中的应用效果,对四根竹筋混凝土(BSRC)梁、一根钢筋混凝土(SRC)梁和两根竹筋-钢筋混合(Hybrid)梁进行了四点弯曲试验。研究了竹筋配筋率、表面改性以及竹筋和钢筋混合使用对试验梁抗弯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BSRC梁因纵向钢筋断裂而失效,而SRC和混合梁在钢筋屈服后出现顶部混凝土破碎。提高配筋率和竹筋的表面改性可提高竹筋混凝土梁的抗弯强度(达到SRC梁抗弯强度的65.3%)
    了解详情
  • 每页 6 记录  总共 449 记录 
  •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 页码 2/75 跳转到 

友情链接

  • 南林主页

相关链接

校内链接
  • 南京林业大学校友办公室
  • 南京林业大学教务处
  • 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院
相关部门链接
  • 江苏省教育厅官网
  • 教育部官网

联系我们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龙蟠路159号

邮编:210037

版权所有:南京林业大学太阳集团城官网1407